試著改變故事類型:適合所有作家嗎?
前言:類型轉換的誘惑與挑戰
在創作的世界裡,許多作家都曾面臨過這樣的誘惑:「我是否該嘗試寫不同類型的故事?」無論是奇幻作家想嘗試科幻、愛情小說家想挑戰懸疑,或是歷史小說作者想涉足現代文學,類型轉換總是充滿吸引力。但這種轉變適合所有作家嗎?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個問題,分析改變故事類型的利弊、適應條件,以及成功轉型的關鍵策略。
一、為什麼作家會想改變故事類型?
1. 避免創作倦怠
長期專注於同一類型的創作容易導致創意枯竭。當作家發現自己不斷重複相似的情節結構、角色設定或敘事模式時,改變類型就像是給創造力注入一劑強心針。著名驚悚小說家史蒂芬·金(Stephen King)就曾多次嘗試非恐怖題材,寫出《四季奇譚》等不同風格的作品。
2. 探索自我極限
創作是自我發現的過程。作家可能通過改變類型來測試自己是否具備多樣化的寫作能力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從早期的青春小說轉向魔幻現實主義,再到紀實文學,展現了驚人的類型跨越能力。
3. 市場趨勢與讀者需求
出版市場風向變化快速,某些類型可能突然熱門起來。臺灣近年輕小說與BL題材的崛起,就吸引不少傳統文學作家嘗試轉型。商業考量確實是許多作家改變類型的重要因素。
4. 個人成長與經驗累積
隨著年齡增長、生活經驗豐富,作家自然會產生新的創作衝動。年輕時擅長校園愛情故事的作者,中年後可能更想探討家庭倫理或社會議題。
二、改變故事類型的潛在風險
1. 失去原有讀者群
作家辛苦建立的讀者基礎往往對特定類型有高度期待。突然轉變風格可能造成讀者困惑甚至流失。臺灣知名作家九把刀從網路小說跨足電影劇本時,就曾面臨部分書迷的反彈。
2. 專業知識的門檻
不同類型需要不同的專業背景。寫推理小說需要邏輯架構能力,歷史小說則要求考據功夫,科幻創作依賴科學素養。缺乏準備的類型轉換易流於表面。
3. 出版商的疑慮
出版社通常傾向將作家「類型化」以利行銷。當你以愛情小說聞名卻突然提交恐怖故事,編輯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猶豫而非驚喜。
4. 自我認同危機
創作身份與作品類型密切相關。當轉型初期作品評價不如預期,作家可能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。這對創作心理是極大考驗。
三、哪些作家特別適合嘗試類型轉換?
1. 基本功扎實的全能型作家
具備強大敘事能力、文字功底深厚的作家,較容易在不同類型間遊走。白先勇從《臺北人》的懷鄉文學到《孽子》的同志題材,展現了深厚的跨類型實力。
2. 處於創作早期的作家
尚未被定型的新銳作家擁有更大嘗試空間。許多網路連載平臺上的新人作家,就常同時發表多種類型作品測試市場反應。
3. 研究型的學者作家
具備學術背景的作家通常擁有廣泛知識儲備,能支撐不同類型的專業需求。如臺灣作家吳明益從自然寫作到小說的轉型就相當成功。
4. 跨界創意的多棲創作者
同時從事編劇、漫畫、遊戲等其他創作形式的作家,慣於在不同敘事媒體間轉換,類型適應力通常較強。
5. 有明確轉型動機的作家
比起「為了改變而改變」,那些因強烈創作衝動或人生轉折而轉型的作家更容易成功。如JK羅琳在《哈利波特》後以筆名寫成人犯罪小說,就是出於突破自我的需求。
四、不適合強求轉型的作家類型
1. 已建立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家
如張大春的後設小說風格、駱以軍的後現代敘事,這些鮮明的創作印記反而可能在轉型時成為限制。
2. 類型市場的頂尖代表
當你已是某個類型領域的標杆人物(如臺灣的蝴蝶藍之於武俠網遊小說),轉型風險遠大於收益。
3. 專業領域極度垂直的作家
專注於軍事、醫療等高度專業化類型的小說家,轉型所需的新知識成本過高。
4. 創作穩定期的中年作家
已有固定讀者群與市場定位的資深作家,突然轉型可能打亂成熟的創作節奏。
5. 缺乏充分準備的衝動型作家
僅因一時挫折或跟風就想轉型的作家,往往半途而廢甚至兩頭落空。
五、成功轉型的策略與方法
1. 漸進式轉變而非跳躍
可先在同類型中嘗試亞類型(subgenre)的轉換。例如言情作家先從校園愛情轉向職場愛情,再逐步拓展到家庭劇。
2. 使用筆名區隔市場
許多作家會以不同筆名發表不同類型的作品。這既能保護原有品牌,也能給新嘗試更多空間。
3. 深入新類型的閱讀與研究
徹底了解目標類型的慣例、讀者期待與大師作品。臺灣作家陳浩基從推理跨到科幻前,就曾深入研究西方科幻經典。
4. 保留核心優勢的轉型
找出自己創作中不受類型限制的強項(如角色塑造、對話寫作),將這些優勢帶入新類型。東野圭吾將社會派推理的寫實風格帶入奇幻設定的《解憂雜貨店》就是成功案例。
5. 尋找類型混搭的可能性
不必完全拋棄原有類型,而是嘗試融合。如將武俠元素融入科幻的「科武」、結合推理與愛情的「愛情懸疑」等。
6. 小規模測試讀者反應
先在部落格、社群平台發表短篇試水溫,或參加文學獎的不同類別競賽,獲取客觀反饋。
7. 與不同類型作家交流合作
透過共同創作或工作坊,快速吸收新類型的創作技巧與思維模式。
六、臺灣作家的類型轉型案例分析
1. 侯文詠:從醫療文學到社會小說
以《白色巨塔》奠定醫療文學地位的侯文詠,後期轉向《危險心靈》等教育題材與《靈魂擁抱》等心理懸疑,展現了社會觀察的延續性轉型。
2. 張曼娟:從愛情散文到古典新詮
以《海水正藍》成名的張曼娟,近年致力於《此物最相思》等古典文學現代詮釋,成功開拓新讀者群。
3. 穹風:從網路愛情到成長小說
以《大度山之戀》走紅的穹風(東燁),後期作品如《7-ELEVEN之戀》逐漸轉向更複雜的社會觀察與成長敘事。
4. 高普:從奇幻到歷史小說
以《新˙人間革命》等奇幻作品起家的高普,近年以《謀殺愛麗絲》等歷史推理小說獲得新關注,展現研究功力的轉型應用。
七、讀者對作家轉型的接受度分析
1. 忠實讀者的適應曲線
研究顯示,作家轉型後通常會流失20-30%的原有讀者,但若能維持一定水準,約有15%的讀者會願意跟隨探索新領域。
2. 新讀者群的開發難度
在臺灣書市,轉型作家要吸引全新讀者的難度較高,通常需要得獎肯定或媒體強力曝光。
3. 類型標籤的制約力量
讀者的類型認知往往比作家想像的更牢固。即使作品品質優異,擺脫舊標籤仍需長期努力。
4. 年齡層的接受差異
年輕讀者對作家轉型的接受度通常高於中年讀者,這與閱讀習慣的彈性有關。
八、給考慮轉型作家的實用建議
-
誠實評估動機 :是逃避困境還是追求成長?前者容易失敗。
-
做好財務規劃 :轉型初期收入可能銳減,需有至少1-2年的經濟緩衝。
-
建立支持系統 :尋找願意給予誠懋意見的同行與資深讀者。
-
設定評估節點 :給自己3-5部作品的轉型期,定期檢視進展。
-
保持心理彈性 :允許自己可能失敗,轉型是過程而非終點。
-
善用數位平台 :透過個人網站、社群媒體直接與讀者溝通轉型理念。
-
持續精進基礎 :無論何種類型,扎實的寫作功底永遠是根基。
結語:類型轉換的本質是創作自由的追尋
改變故事類型最終是每位作家對創作自由的探索,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。關鍵在於了解自己的核心創作價值,無論選擇深耕單一領域或勇敢跨越邊界,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敘事聲音。臺灣文學的多元生態正需要不同類型作家的持續對話與創新。或許,與其問「適不適合」,不如思考「如何以自己的方式」完成這場創意的冒險。